补短板强弱项,今年1—4月邹城市“四新”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5.8% 创新驱动,促资源型城市转型 王浩奇 通员 盛 超 单台数十吨、高10余米、排列150台、可承压2.9万千牛……地下千米的矿井中,有一组叫“液压支架”的庞然大物,为掘进采煤支护起作业空间。千钧之下藏着细到发丝的创新——填补国内空白的激光熔覆技术在设备表面形成0.5—1毫米的保护层,保证其在高温、高湿、高压环境中10年不腐蚀;数字化生产线将工装精度控制到0.1毫米,让支架油缸漏油等常见难题迎刃而解。 设备来自邹城市的山东兖矿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数千吨的设备群有头发丝的精度,每年为每家客户节省至少5000万元成本,今年前4个月公司营收达4.6亿元,同比增长50%。”公司总经理朱合伟说。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县城,邹城曾吸引一大批像山东兖矿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在当地集中布局。近年来,“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偏重,让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积重难返。邹城市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塑成优势、突围奋进。前不久,山东省2021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结果公布,邹城市排在高质量发展先进县首位。 去年底,邹城出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相关政策措施,从培育创新主体、做强科技平台载体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三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准招引“国字号”“中字头”大院大所在邹城设立分支机构、产业基地、科创园区;实施“邹鲁英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等。 在一系列政策扶持和政府引导下,山东兖矿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将“老国企”特色的集群式生产布局改为现代流水线式生产布局。每年投入科技经费近8000万元,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 邹城推进企业协同创新的同时,建立产业链专家咨询制度,发挥市政府10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引导作用,布局公共技术研发创新平台。鼓励企业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系统等,补强生产制造企业短板弱项。 6月6日,山东星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前端吸入白色颗粒状的聚丙烯,末端源源不断地“吐”出柔软、细密的无纺布。难以想象,其母公司山东金科星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矿山设备为单一产品的企业。“产品从重到轻的转变,代表的是产业由夕阳向朝阳的转型。”山东星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化强表示,新公司跨行业生产无纺布及纸尿裤等无纺布深加工产品,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攻克纳米级抗菌过滤纤维膜研发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