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野放大熊猫“和盛”去年死亡 曾遭不明动物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3-3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官微截图。大熊猫“和盛”与“倩倩”的情况通报:开展人工圈养大熊猫野放研究是中国政府保护大熊猫、实现大熊猫最终能放归野外的一项科学的、复杂的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官微截图。

大熊猫“和盛”与“倩倩”的情况通报:

开展人工圈养大熊猫野放研究是中国政府保护大熊猫、实现大熊猫最终能放归野外的一项科学的、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首先,野生动物放归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能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如果以不少于500只个体作为可持续生存野生种群的标准,那么,仅约11% 的物种放归项目达到了这一目标。由于动物在复杂的野外环境里要采取一定的生存策略,因此,通常情况下,放归野外的圈养动物成功率很低。

其次,就放归方式来讲,根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SSC,2013))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放归和其他异地保护指南》,放归分为硬放归和软放归,且软放归较硬放归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我们基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经过多代圈养的特点,同时结合国内外开展的大量有关大熊猫近源种,如美洲黑熊、棕熊等的野外放归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所提供的值得借鉴的知识和经验,认可了采用人工辅助野化训练的软放归方式进行训练是有必要的。

第三,尽管放归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建立能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然而,在评价是否达成这一目标上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也并无成功的经验可供直接利用。因此,我国大熊猫野化放归尚处于探索阶段。

考虑到大熊猫放归是一项科学、复杂、系统、和长期的研究工作,经国家有关部门同意,熊猫基地于2008年在都江堰建立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野放研究中心,并于2014年开展了相关的圈养大熊猫野化训练研究工作。大熊猫“和盛”和(谱系号876,雄性)和“倩倩”(谱系号881,雌性)作为第一批野化放归个体,在训练场地上分别经历了熊猫基地、熊猫谷、栗子坪野化放归适应场和野外环境等4个环境的训练。 其中,每一阶段都是在经过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如:2016年6月,在成都召开专家研讨会,认为大熊猫“和盛”和“倩倩”首次采用了人工辅助软放归野化训练方法,达到了独立寻找食物、水源、避险等能力,亦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况,具有较强的野外适应能力,应尽快将“和盛”和“倩倩”带到栗子坪保护区野外环境下进一步培训;同时,建议选择合适地点放归自然。在此过程中,基地和有关单位(石棉栗子坪保护区、西华师范大学等)进行了合作研究。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