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以爱为名的情感绑架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9-21
饭圈文化:以爱为名的情感绑架

近期娱乐圈发生的几件热点事件,使关于饭圈文化的讨论再次进入大众舆论场。饭圈即粉丝圈子的简称,是偶像产业的关键词。从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的新晋“小鲜肉”的粉丝显示出超强的战斗力。他们为了让自己心仪的选手C位出道,不仅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投出数以千万计的网络投票,还对其他持有不同意见的网友群起而攻之。某网友因发微博吐槽某人气选手自以为是,遭到围攻。疯狂的粉丝不仅在该条微博下发表各种人身攻击的评论,还把该网友的身份信息挂在网上,将他的肖像照P成遗像。另一个流量明星的粉丝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的偶像误把拟声词“skr”当形容词用,被某网站用户群嘲。粉丝群体中负责监控社交网络平台对偶像不利言论的反黑控评组立刻出动,与讽刺他们偶像的网友展开口水大战。除了帮偶像打嘴仗,粉丝还要调查甚至干涉明星的情感纠纷。一对明星情侣宣布分手,男方微博立刻被女方粉丝各种“渣男”的评论攻陷。即使喜欢同一个团体的粉丝相处也不和睦,会分裂出不同的阵营。“团饭”喜欢整个团体,“毒唯”只喜欢其中一个艺人,“CP饭”喜欢有配对关系的两个人。喜好不同,立场不同,就有吵不完的架,攀比不完的排场,烧不完的钱。为了捍卫偶像的荣光,粉丝们无所不用其极。有人感慨道:“一入饭圈深似海,从此三观是路人。”

以爱为名,畸形的饭圈文化推波助澜了一波波“明星攀比潮”,使暴戾恣睢、奢靡浮夸之风泛滥。流量热度、排位位次、片酬出场费,是饭圈看重的指标。偶像的数据只要有丁点下降,待遇稍有怠慢,立刻有粉丝出来打抱不平。经纪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变得谨小慎微,某当红偶像团体演唱歌曲时分配给每个成员的歌词字数都要精心计算,多一字少一字都会在饭圈引起“血雨腥风”。另一个歌唱组合举办演唱会,必定成为娱乐圈乃至社会新闻的大事件。粉丝们就应援色、应援物、应援活动的争执,从线上互骂演变成线下群殴。一张黄牛票炒到10万元,连抢票资格都要300元一个。凡此种种,惊动了工商、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

以爱为名,畸形的饭圈文化严重扰乱了中国影视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秩序。近年来,一批创意匮乏、诚意欠奉的影视剧因过度倚仗“流量明星”圈粉,利用饭圈做数据、造话题、炒热度,控评控场,而被观众和评论界广为诟病。2017年,部分粉丝为防止自己偶像出演的电影在《战狼2》等对手的强势竞争之下出现空场而被院线撤场,自发组织“锁场保排片”运动。如此有组织的公共资源恶意占有行为,不仅没有为口碑急转直下的影片适时止损,反而暴露了饭圈文化试图裹挟、绑架影视消费生态为自己偶像买单的私欲。

饭圈究竟是个什么圈?这要从偶像产业的概念谈起。在日韩娱乐业,偶像被视为独立的职业,与专业歌手、演员区分开来。“饭”偶像和以往粉丝追星的心理机制虽然都是“自我投射”与“亲密关系”的混合,但传统追星更倾向于前者,而“饭”偶像更侧重后者。因此,通过偶像日常的举手投足乃至社交网络上的虚拟互动来满足粉丝内心对亲密关系预设的、假定性的需求,成为偶像产业的主要内容。这种单向不对等的情感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偶像产业的畸态发展。在日韩较为成熟的娱乐工业体系之下,经纪公司为套牢自己旗下艺人的粉丝,会通过各种会员制度将他们管理起来,让他们获得持续的快感、认同感以及归属感。然而,中国的偶像产业刚刚兴起,经纪公司的管理服务意识相对不高,对粉丝的管控能力也弱。由于缺少约束和指引,充斥着低龄粉丝的饭圈在偶像为王的逻辑和极端排他的占有欲怂恿下,朝着暴力疯狂的方向发展下去,成为网络世界话语暴力的代言人和全民娱乐时代的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下,主流价值理念如何打破饭圈文化这个小众圈层的壁垒,引导粉丝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偶像,正确看待自我价值、人生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一批如《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为代表的制作精良、艺术精湛、观赏性强的新主流电影,借助当下青年观众最为熟悉的影像表达方式和故事讲述方式,润物细无声般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时代正能量,适时填补了主流文化与青少年亚文化之间的鸿沟。这或可为我们治理饭圈文化、引导粉丝理性追星提供有益思路。可见,要引导饭圈文化,就必须在淡化偶像产业的经济属性同时,强化其文化属性,通过生产更多艺术质量与经济效益兼具的优秀影视作品,培养更多艺术素养和职业素质兼备的优质偶像,来构建主流社会与粉丝群体沟通的有效渠道,搭建主流文化与饭圈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

(作者:王鹏,系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