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银贵展示齐鲁之风系列作品。□曹儒峰 报道程银贵(左二)为孩子们现场示范雕刻技艺。□曹儒峰 报道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李 冰 桃木在我国民间文学和信仰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自古就有消灾辟邪之说。几千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桃木文化,是中国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山西,汶河旁,君子邑,佛桃都”。肥城是闻名中外的“佛桃之乡”,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境内10万亩佛桃园,形成了丰富的桃木资源。 十几年前,肥城的老百姓们把砍下来的桃枝、桃木用来烧火做饭;现在,老百姓们却把修剪下来的桃枝当成宝贝,加工成桃木旅游商品。 肥城桃木从“烧火棍”变成了“金疙瘩”,不得不提行业领军人物“程木匠”——程银贵。 创业的“三道坎” 2020年12月27日,第二届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潍坊举行。大赛征集参赛作品1589件,程银贵的作品《肥城桃木——齐鲁之风系列》荣获大赛唯一一个特别大奖。 木雕,贯穿程银贵30多年职业生涯。今年50岁的程银贵老家是江苏省如皋市。程家在当地是有名的木匠家族,到程银贵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传人。程银贵打小学做工艺品,脑子活、肯吃苦,没几年,就成了“行家里手”。 2001年4月,肥城市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吸引来了程银贵。“当时桃木在当地最大的用途是当柴火棍来烧火。”程银贵回忆说,那时肥城桃木市场尚未开发,最初的产品只有部分小挂件,这让他感到非常可惜。 凭着对桃木工艺事业的热爱,程银贵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江苏搬到肥城去创业。之所以选择肥城,程银贵也做了大量细致的考察:肥城种植桃树历史悠久,有万亩桃园,桃树木质细密;肥城在泰山脚下,交通条件便利,旅游商品发展潜力巨大。 说干就干!没多久,程银贵拿出全部家底17万元,创办了肥城市正港木业工艺品厂。 创业总是艰辛的。程银贵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关”。1月12日,当记者走近程银贵采访时,他还需要一边竖起耳朵仔细听,一边录音回放。可想而知,20年前,在南方生活了30年的程银贵的普通话水平。“每次交流都需要好多次,随时带着纸笔,实在不行就写出来。”程银贵苦笑着说。 相对于语言不通,技术难题才是真正的“拦路虎”。桃木木质坚硬、木体清香、适宜雕刻。但含糖量高,油性大,容易变形开裂。而木料的处理又没有先例,程银贵就一次次浸泡、蒸煮、烘晾,一次次对比试验。命运并没有眷顾他,当年年底,第一批产品全部开裂,17万创业费赔了个“底掉”。 2001年的冬天格外冷。跟随程银贵一块来的5个工匠有人打起了“退堂鼓”。程银贵不服输,劝说大家都留下。“那是我们第一次经历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晚上,六个人挤在一张大床上相互取暖。白天,先在厂房里打一会儿羽毛球,等暖和了再开始干活。”程银贵回忆。 除了技术难题,还有资金难题。工人发不出工资,房东天天来催租金,攻克技术难题更需要钱。钱赔光了,程银贵面对的是继续创业还是“打道回府”。 不叫老总叫木匠 重敲锣鼓重唱戏。二话不说,程银贵回老家找了所有能借到钱的亲戚、朋友,带着10万元重返肥城。 当地政府看到了程银贵创业的决心,想方设法为他协调了一处停用的小学。程银贵带着大家伙儿把学校门前的路重新整平,通上了电,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由于条件有限,暂时不能通水。程银贵就买了十多个大水缸,每天从一里地以外的村子拉水。 面对技术难题,程银贵到处拜师、遍访民间艺人。经过上百次试验,十几道工序处理,成功解决了桃木易开裂、变形、虫蛀等难题。采用泡、煮、蒸、焙、烘、晾等几十道工序精心处理、一凿一刀的精雕细刻、一丝一缕的精细打磨,一件件精美的桃木工艺品从这些能工巧匠手中诞生。 各种各样的桃木剑、吉祥如意、台屏摆件、传统人物、十二生肖、文房四宝、家具用品……一个个走进了桃木工艺品的行列。 “酒香也怕巷子深”。初到肥城,程银贵人生地不熟,精美的工艺品如何卖出去又成了他的难题。 有感于这种“南来”的创业精神,肥城市组织干部到程银贵这里参观学习,还为他免除了三年的税收。“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影响力一下子就出去了。更重要的是,当地的帮助更激发了我的创业激情。”程银贵说。 市场打开了,程银贵也比以前更忙碌。但是他始终铭记:质量和诚信是立身之本。 一个合作了6年多的济南客户因为临时要出国,原本定下几万块钱的产品都不要了。客户感觉不好意思,对程银贵说定金就不要了,算赔偿工艺品厂的损失。但程银贵坚决不收,还派车把对方余货全部清点拉回,按价格退付货款。客户握着程银贵的手说“跟你老程做生意就没吃亏的时候”。 不管生意是大是小,货款是多是少,程银贵都一视同仁,宁肯自己受损失也不让对方吃亏。现在,程银贵的合作商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 程银贵从不称自己为老总,始终称自己是“程木匠”。 “要把一个产品做到最极致,就得用心去做。”程银贵说,这几年参加大赛他总结了很多经验,也在肥城桃木雕刻手法上有了诸多创新,“比如在最初立体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浮雕、羽雕等雕刻手法,这也是其他地区桃木雕刻技艺中所不具备的。” 程银贵还组织成立了技师工作站和产品研发中心,每月都有数种新产品上市。研发的新产品先后荣获国际、全国、省、市大奖100余项,其中金奖22项,个人国家专利2项。2008年至2016年连续九届获得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程银贵认为仅有一个工艺品厂不够,便开始鼓励工艺雕刻师们走出来自建厂房,自立门户。现在肥城桃木企业已发展到100多家,至少有一半技师都曾接受过程银贵的指导或培训。 “一花独放不是春” 肥城桃木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产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已形成2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肥城桃木渐渐为消费者熟知,被评为“全国最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我在这里干了8年了,不用出村子,每天8小时,每个月就能收入3000多元,家里日常开销不用愁。”1月12日,在位于桃园镇东里村的工厂里,于传梅正在给桃木进行后期的简单处理。雕刻厂房里,十几名工人用刨、木槌、锉刀等雕刻工具熟练地让各种美丽复杂的图案在桃木上“绽放”。 “除了难度特别高的,由南方聘来的雕刻大师进行雕刻外,大部分都是附近村里的村民雕刻。”今年34岁的李同振也是本村人,虽然年轻,却已经是有18年雕刻工龄的老技工了:“我们这几个人都是跟外地师傅学的,刻着刻着就能独立完成整件作品了。” “雕刻师的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事,从设计、绘画到雕法一般需学习3年,从简单刻画形状到能将事物不同形态表现出来又需3至5年。要想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雕刻师至少需要10年时间。”程银贵说。记者了解到,像李同振这样的年轻技工在程银贵的厂里占了大部分,他们按每个月完成的桃木制品件数和雕刻难度来计算工资,一个月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 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培育人才。创业之初,程银贵就没有“藏着掖着”,将技术倾囊相授,向当地人传授工艺雕刻这门技艺。起初,同来的南方伙伴有人反对传授技术。“一花独放不是春,不要怕别人抢咱的饭碗,厂家多了形成规模,通过良性竞争反而会促进共同发展。”程银贵介绍,他热情向求教者传授技术,为需求者提供样品,桃木工艺品厂家不断涌现。 程银贵发起组建肥城市桃木雕刻协会,150多家企业加入,还成立了肥城市桃木雕刻驿站,采取以师带徒方式,招收当地农民工、贫困人员、残疾人进厂学艺。他还根据自己的实操经验,编制了桃木工艺设计雕刻技艺教材。2014年以来,程银贵组织举办了五期桃木工艺及电子商务培训班,培训学员1680人,其中贫困人员约1300人。 在他看来,一门技艺要想传承下去,离不开人才,而人才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坚守。“残疾人只是肢体上有残缺,但智力不残,他们能够坐得住,稳得住。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也是我应尽的责任。”程银贵对记者说。 几年来,他先后帮带桃木收购初加工户40余家,桃木工艺品生产销售厂家200余家,每年为桃农增收1600余万元。“程木匠”,让肥城百姓真正尝到了肥城桃木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甜头”。 经过10多年的产业化发展,肥城桃木旅游商品已发展到30多个系列,4000多个品种。市内桃木生产企业已达160多家,从业人员4万人,全国连锁加盟企业突破1500家。如今的肥城桃木,走出了一条县域旅游商品开发的成功之路,形成了国内旅游商品开发的“肥城模式”。 程银贵认为,肥城桃木经历了两个阶段: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从无到有,传统手艺逐步走向市场;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产业化运营,实现量产。 如今,随着桃木技术的不断深化,桃木企业出现了创新难、品牌弱等问题。“瓶颈”使肥城桃木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未来肥城的桃木发展要有自己的模式,依托科技发展,走品牌化道路将是桃木工艺品的方向。”程银贵说。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新城街道将社会治理引入城市管理,创新实施“两网共生、三治融合”工作法,即23个社区建立由小区业委会、物... 肥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城市这个家。 |